时间:2024-12-26 04:42:37 出处:探索阅读(143)
血液被誉为“生命之河”,感恩生命的有们忆存在一刻也离不开它。
有了血,年温暖记九游那个戴口罩得白血病的感恩孩子就可能重返校园;有了血,那名因大出血而奄奄一息的有们忆产妇或许就能当上妈妈;有了血,无数生命垂危的年温暖记重症患者才能重获新生……
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感恩实施,挽救那些需要输血救命的有们忆患者,自2004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年温暖记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感恩已经度过了20个年头,有们忆这期间我市广大无偿献血者捐出的年温暖记一滴滴鲜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感恩据不完全统计,有们忆自国家实施无偿献血政策以来,年温暖记我市约有20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采集血液约60吨,拯救患者30万人次。
每年我市各级医疗机构都要开展各类手术上万台次,临床中需要输血就诊的患者不计其数,血液的供给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一滴滴鲜血的背后,是无数献血者和血站人的默默付出。
因为献血者的爱心奉献,才有拯救患者生命的血液。
2018年6月14日,是第15个“世界献血者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记住这20年来的温暖记忆,我们应该记住并感恩他们——无偿献血者。
有限的献血 无限的爱心
张国军——奉献一点爱,为生命助航,是我真诚的期望。
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我市无偿献血活动现场。
他或挽袖献血,或拿着相机拍照记录献血活动现场那些温暖的画面,或走上采血车为前去献血的志愿者服务……
他的名字叫张国军,他坚持献血16年,直到国家法定提倡的无偿献血的终止年龄60岁,他在16年时间里累计在我市献血上万毫升,捐献机采血小板16次(不包括他在外地的献血),2010年评为“感动雅安魅力人物”,2008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问及多年来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的张国军,这么多年来为何要坚持无偿献血?朴实的张国军没有过多的言语,他只说:“奉献一点爱,为生命助航,是我真诚的期望!”
1999年,张国军途经雅安市中心血站,不经意间,被血站设立的“献血光荣”宣传栏吸引了。驻足观看后,张国军了解到血液及献血常识,认识到无偿献血是公民奉献自己爱心的一种方式。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张国军,在爱心的驱使下,第一次无偿献出了200毫升。从那次起,他就下定决心,决定将这件看似普通、却意义重大的事情坚持下去,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就这样,张国军默默坚持了16年。每次得知血库告急,张国军都毫不犹豫参与到无偿献血中,九游一直到国家法定限制献血年龄。
关于国家法定限制献血年龄60岁的政策,张国军与无偿献血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2009年6月19日是张国军55岁的生日。生日前一天,他到血站完成了最后一次的献血(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国家无偿献血制度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将最后一次献血作为他送给自己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两年后,在张国军57岁时,国家法定献血限制献血年龄做了调整,更改为满55岁的公民身体条件容许下,可以延长献血至60岁,得知新献血法中政策的更改后,张国军格外高兴,再次踏上了献血之路,一直将无偿献血坚持到60岁。
今年已经64岁的张国军,虽然不能参与献血了,但他却一直致力于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目前是我市无偿献血市民服务队的队长。现在,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走上街头、深入乡村宣传献血知识,为献血者答疑解惑,同时,用自己爱好摄影的特长拍摄记录雅安无偿献血的感人事迹,热情参与献血者联谊活动,当好无偿献血的义务宣传员。
18载献血情缘 默默无闻献爱心
蒋素华——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她在雅安市中心血站的献血光荣榜上,一待就是18年。
18年来,她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参与无偿献血并坚持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者。
18年来,她献血上万毫升,献机采血小板23次,全血46次,可称的上是一名“献血雷锋”。
她的名字叫蒋素华,芦山县国土局退休职工,大家都喜欢叫她“蒋孃孃”,今年已经59岁的她,依旧坚持参与无偿献血公益活动。
蒋素华坚持每年定期献血同时,长期坚持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者,一年四季随血站流动采血车,奔赴我市各县区采血。在采血车上,她是一名志愿服务者,她为前去献血的志愿者做献血后服务:递上一杯水、送上可口的食物、绑上止血绷带、介绍献血前后注意事项、发放献血纪念品以及为前去献血的志愿者们做献血指引。
2001年,雅安市中心血站到芦山县各单位采血,作为公务员的她第一个到单位报名,参加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从此蒋素华便成了血站献血常客,她由最初的每次献血300毫升到每年2次献血400毫升,再到捐献机采血小板,一坚持就是18年。
蒋素华是芦山县人,“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大灾面前,作为多年的无偿献血者和志愿者,蒋素华用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传递着爱的正能量。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使她家的房屋受损严重,但她顾不上家里的忙乱,转身奔赴市中心血站挽袖献血。随后,又自发组织十多名群众参与抗震救灾救援行动,哪里需要到哪里,维护安置点秩序、安抚受灾群众。
今年已经59岁的她,9月份就满60岁,眼见还有3个月就要满60岁了,她再三叮嘱血站一定要让她在满60岁前,争取再献一次机采血小板(我市机采血小板采集,通常是临床有需要时再采)。
这些年来,蒋素华默默无闻奉献精神迎得了大家对她的认可,她先后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5·12汶川地震雅安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四川省无偿献血优秀志愿者、雅安市最美献血者”等荣誉称号。
“即便是到了国家法定不能献血的年龄,我离开献血岗位,但我绝不离开献血志愿服务岗,我要一如既往坚持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者!”蒋素华说,“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这些年无偿献血已经与她结下了情缘,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习惯,早已停不下来。
坚持献血22年 做公益风雨无阻
陈启鑫——要把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作为一生的爱好。
“雅安有个陈启鑫无偿献血几十斤!”这是去年一名网名叫“一两点”的网友,在网络上发帖称赞我市无偿献血志愿者陈启鑫说的话。
陈启鑫就是这么一个人,让人值得敬佩的无偿献血者。
陈启鑫18岁开始献血,今年已经40岁的他,坚持献血22年,在过去的22年里,他曾在全国20多个城市献过血,他的献血证足足有30多本,任意打开一本,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献血记录。
陈启鑫是雅安雨城区人,高校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并致力于各类公益事业。2002年回到雅安后,他开始专注于我市的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不仅参与献血还组织并加入我市的各类无偿献血公益活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他每年定期献血,先后在我市献血上万毫升,当有需要的时候,他还主动捐献血小板,这些年来累计捐献机采血小板50次。
“面带微笑,手脚麻利,引导献血者填写表格,登记、体检,为献血者端茶倒水,讲解献血常识。”在我市的街头献血车上,总会出现他的身影,这些年来他不仅参与无偿献血活动,还参加无偿献血服务工作,只要有需要,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他总能随叫随到,风雨无阻。
陈启鑫奉献爱心“从不打烊”,2017年春节,我市一名白血病患者急需血小板,节日里正在陪伴家人的他,接到雅安市中心血站打来的求助电话后,二话没说挂断电话后,便立刻奔赴血站,第一时间捐献血液。
“春节假期,这几天想喝酒都不敢喝,就是为了接到你们的通知,可以马上应急。”
“春节期间血小板紧张,不敢喝酒。”
“只要血站有需要,就要扎起。”
……
这是无偿献血志愿者陈启鑫在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微信群内发的消息记录,从他与雅安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的对话记录中,便可看出为了奉献爱心,让急需血液的危重患者得到救治,春节期间他随时准备着奉献爱心,他用无私的爱挽救了一个个素不相识的生命。
“好人会带来好运,做公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陈启鑫说,他要把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作为他一生的爱好。
军人献血 义不容辞
周泽贵——无偿献血,军人在行动。
他是一名军人,19岁加入无偿献血队伍,那年他在云南昆明当兵,从此他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情缘。
在部队里,身为军人的他只要部队有无偿献血活动,他总冲锋在前,积极主动挽袖献血。结束军旅生活后,他转业到部队医院上班,他就是解放军三十七医院政治处主任周泽贵。
今年40岁的周泽贵已有21年的献血史,工作中的他处处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回报社会,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是他回报社会的一种形式。
周泽贵说:“小时候,家在农村,经济比较困难,当时的血液还是有偿供给,一次意外中家里的一个亲戚病危,急需输血,由于没有及时的血液供给,最终亲戚没能抢救过来”。这件事坚定了周泽贵选择参与无偿献血的信念。
于是,当周泽贵从军后,部队组织无偿献血活动时,他便义无反顾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从此掀开他的献血生涯。
在解放军三十七医院工作以来,周泽贵不仅自己参与献血,更重要的是他长期坚持组织医院职工集体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每当我市血液告急时,他一定会呼吁号召全院职工参与无偿献血活动。近年来,周泽贵还主动号召身边的亲朋好友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
与此同时,周泽贵还主动参与医院的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招募志愿者,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他身边的朋友、家人也都加入了进来。
每当临床急救用血紧张的时候,只要接到血站的电话,周泽贵总是积极协同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全院职工参与到献血中来,有力保障了我市临床急救用血需求。至今,解放军三十七医院已经连续10年组织全院职工集体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无偿献血,军人在行动!”在周泽贵眼中,他觉得军人就应该加入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他要把爱心永远传递下去。周泽贵说,能用自己的鲜血救治急需的伤病员,他感到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2年无偿献血 彰显医者大爱
唐晓琴——医务工作者带头献血义不容辞。
唐晓琴是雅安唐氏肛肠专科医院院长,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深知血液在临床抢救中的危急性和重要性,从2005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12年来从未间断。不仅如此,她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自愿者,她又是一名公益事业爱好者,长期热衷于公益事业。
唐晓琴第一次献血,是她对儿子的一次“爱心教育”。2005年2月,她的儿子六岁生日来临之际,她专程带儿子参与无偿献血,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从此每年她坚持献血两次,选择在儿子生日和自己生日的前后去献血。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唐晓琴常说的一句话。她热心于公益事业,这些年来她组织开展了无数公益事业活动,比如关心残疾儿童、关爱抗战老兵、寻找失踪宝贝、捐助贫困学子……在我市的公益大舞台上处处有她的身影。
在唐晓琴看来,自己做的公益还远远不够,不足挂齿。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唐晓琴曾组织50余人集体献血,与此同时,她每年定期动员民革党员参与无偿献血,每次献血人数达30人以上;每年定期组织医院职工献血,在她的带动下医院献血人员从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就连医院新进的90后、00后医护人员也加入了我市的无偿献血队伍。
唐晓琴就是这样默默地用她滚烫的热血将自己诚挚的爱心传递,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用唐晓琴自己的话来讲,她说医务工作者带头献血义不容辞,奉献爱心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她早已停不下爱心的脚步。
护卫生命 白衣天使献血17载
龚素平——献血救人,愿每一个人都健康生活。
她是一名“白衣天使”,她从事护理工作36年,她用爱护卫患者生命。
她先后在内科、ICU、外科工作,她在岗位中认识血液的重要性,为了拯救患者生命她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
她参与无偿献血17年,献血总量近8000毫升,几乎等于全身换了两次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和影响身边的人参与无偿献血。
她就是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龚素平。
龚素平的献血意愿,源自于她的工作。在外科工作期间,看到患者需要输血时,她恨不得马上抽自己的血,挽救患者。曾经一位藏族脑肿瘤患者、血管破裂,急需输血,紧急情况下由于没有血液供给,医生只能在手术台上被迫暂停手术,龚素平说那一刻她掉下眼泪。
为了更多的人知晓血液的重要性,这些年来龚素平不仅自己参与献血,还鼓励呼吁身边的医护人员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在她的带动下,她的儿子、亲朋好友纷纷加入我市无偿献血队伍。
“献血救人,愿每一个人都健康生活!”龚素平说,每当捐献血液成功,知晓自己的血液能用于那些需要的患者身上,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这些年来,龚素平每年坚持献血两次,17年来从未间断。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献血只是自己业余时间的一次献爱心,用最好的服务态度和最精湛的工作技能服务每一名患者,这才是自己最大的责任。
龚素平在雅安市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整整36年了,在工作中她是病患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是大家公认的好护士,她悉心照顾病患,与病患做朋友,用家人般的态度为病患着想,即便遇到患者的不理解和埋怨,她都会耐心地给患者解释。
这些年来,龚素平默默护卫患者的生命,无论是参与无偿献血还是日常工作中,她点亮了患者生命的希望,也为一个又一个家庭,送去爱心与温情。
她是血站的“活血库”
王开琴——想都没想过,就做了这件事。
80后的她年轻美丽,最赞的是她有一颗奉献的心。
80后的她是雅安市中心血站的一名平凡的采血护士。她的名字叫王开琴,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做着不平凡的事。
“4·20”芦山强烈地震时,80后的王开琴在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奉献爱心。那年,她刚怀孕,地震发生时她身穿睡衣从家中逃出,一阵惊恐后,她来不及更换睡衣,第一时间跑到血站,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震后,她与家人失去联系,但想到震后抢救伤员急需急救用血,她来不及担忧家人安危,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无偿献血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4天。
作为一名采血护士,她长期坚守在采血一线,常年同血站的其他采血护士一起,到全市各县区巡回采血,每周有4天以上的时间,她在各县区采血点采血。因此,她长期照顾不了女儿,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多,对于忙于工作陪伴女儿时间太少,她心有愧疚,但对于工作她无怨无悔,把青春奉献给了雅安无偿献血事业。
她曾经有一个月,接近28天都忙碌于一线采血工作。尤其是遇到大型采血活动,她时常会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为了让每一位献血者获得优质服务,有时在采血的过程中,即便想上厕所她也憋着。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奉献精神,她还是血站的“活血库”,每次有患者急需用血,她总会站出来,捐献热血。曾经,我市一位重症患者急需血小板,然而血站资料库显示,近期没有符合血型的志愿者可捐献机采血小板,获悉消息的王开琴,二话没说立即让单位体检,经检测合格后,她参与了第一捐献机采血小板,至今她已经连续10次捐献机采血小板。
在血站工作的12年里,她早已成为一名资深的无偿献血者,她每年定期参与无偿献血,每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她随时准备挽袖献血。
王开琴说:“这些没有什么,我也想都没想过,就做了这件事,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作为血站人、作为采血护士,这是职责,没啥可说!”
用爱心回报社会 用行动帮助别人
李文军——让更多人感受关爱,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50岁的李文军,是名山人,坚持做公益35年,他在名山区成立快乐星期天公益组织,关注于我市的留守儿童,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陪伴留守儿童。
李文军是雅安志愿无偿献血宣传服务总队副队长、雅安市名山区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队长,他从2004年开始献血,至今已献血14次,累计献血5400毫升,他长期坚持组织团体献血活动并在现场开展献血服务工作。参与献血14年来,李文军先后带动家人、亲友、邻居加入到无偿献血中,并成为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
儿时,李文军因小儿麻痹症致腿落下残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毅然决定参与无偿献血。
雅安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介绍,残疾人自发组团开展公益事业、并坚持无偿献血的奉献精神值得肯定,在全国也很少见。这些年来,李文军一边关注留守儿童,一遍参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他长期组织参与到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坚持组织并参与各类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活动。经李文军带动的无偿献血志愿者约60余名。
曾经,李文军的一名朋友对无偿献血一直持质疑态度,认为捐献血液对身体有害,后来在一次车祸意外中,他的这位朋友受伤住进医院,经历了输血抢救的过程,最后在李文军耐心介绍下,他的朋友认识到了捐献血液的意义以及对献血有了正确的认知,从此他的这位朋友自愿加入了我市无偿献血队伍,不仅长期坚持无偿献血,还致力于我市无偿献血公益活动组织。
“只要条件允许,我就想一直做公益,尤其是参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这是采访中,李文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李文军说,让更多人感受关爱,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残疾人得到了社会的帮助,更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也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中。
随时需要 随时献出“熊猫血”
董绍勇——随叫随到,有需要我都在。
48岁的董绍勇是天全县路政管理大队的一名路政工作人员。
董绍勇是一名稀有血型——Rh阴性AB型血无偿献血者,Rh阴性AB型血俗称“熊猫血”,该血型非常罕见,常被称为“熊猫血中的熊猫血”。在我市献血志愿者档案中,全市仅有10余名RH阴性AB型血志愿者登记备案。
近年来,由于登记者住址、电话变更,或年龄超龄等各种原因,很多志愿者早已无法联络上,我市长期参与献血的RH阴性AB型血志愿者仅剩4位,而董绍勇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董绍勇的献血之路,他幽默地说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几年前,市中心血站在天全县音乐广场开展无偿献血采集活动,他感觉很好奇,主动前去登记报名,参与他的第一次献血,献血中了解到了自己是“熊猫血”。
“因为稀有,才宝贵,应为宝贵才更需要奉献!”董绍勇说,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后,坚定了自己参与无偿献血的信念。
2016年,一场生死营救的故事发生在董绍勇身上,他用自己的涓涓热血,践行着无偿献血者的大爱之举。当时,我市一名血型为RH阴性AB型的“熊猫血”产妇难产,急需输血,“熊猫血”志愿者董绍勇第一时间参与献血,挽救了产妇和小宝宝的生命。
董绍勇是我市为数不多的“熊猫血”献血志愿者,这些年来先后8次参与应急献血,捐献血液3200毫升。而董绍勇的每一次献血,都是万分宝贵,都是救命的应急血。在我市稀有血型平时不能参加献血,只有临床有患者需要才能参加献血,每次董绍勇只要接到雅安市中心血站的电话,他总会毫不犹豫第一时间赶来献血。
一直以来,每当有患者急需输血时,董绍勇总是随叫随到,妻子在他的带动下也加入到我市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中,夫妻二人默默无闻奉献着爱心。
“随叫随到,有需要我都在!”董绍勇说,“一直以来,我只想奉献一份爱心,无偿献血的举手之劳便可挽救别人的生命,而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没什么大不了。”
热血青年 1年献血9次
裴朝曦——无偿献血,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
提起献血,不少人会感到害怕,但对于四川农业大学研三学生裴朝曦来说,自己献出的血能救人,便是他最大的欣慰。
“这小伙子很了不起,一年献血9次!”提及裴朝曦在雅的献血经历,雅安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在2017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捐献机采血小板9次。
裴朝曦是四川农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离开雅安,他说在他毕业离开雅安之前,争取再参加一次献血。
说起裴朝曦的献血经历,要从他大二开始,他并不是2017年在雅安才开始献血的,此前他一直在成都参与无偿献血。裴朝曦是河北人,大学四年在成都就读,大二时在学校学生会学姐的带动下参与了第一次献血。
“第一次献血的时候,心里面还是挺害怕的,那时候献血车上的医生十分和蔼,医护人员还给我讲解了一些献血的知识,我的心里面便有了底,鼓起勇气献了200毫升血,有了第一次后一切都简单多了。”裴朝曦讲,从此他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每年坚持参加无偿献血,从最初的200毫升到300毫升、400毫升,到最后参加捐献机采血小板。
裴朝曦讲最让他难忘的是,参与无偿献血后,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组织更多的人参与献血才给力,于是他曾经组织班上近20名男生集体参与献血。他的女朋友在他的带动下,也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
2015年,裴朝曦到四川农业大学读研,读研期间他坚持献血,起初他会定期到成都捐献机采血小板,后面知道雅安市中心血站也可捐献机采血小板后,他便主动与雅安市中心血站联系,定期前往献血,于是便有了他在我市一年献血9次的故事。
裴朝曦说,即便今后回家乡了,他依然会坚持献血,将来打算组织志愿者队伍,进行宣传和服务。参与无偿献血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菲菲
上一篇: 百场电影免费放 首站放映《永远的焦裕禄》
下一篇: 运动前后如何“加餐”?